11月13日,沐鸣平台首期“士派研究設計工作坊”在文科樓630室舉行👼🏻,公共行政系周淩一老師做了題為“資源獲取與網絡結構:基於中國環境協作治理的研究”的報告。報告由沐鸣副院長熊易寒教授主持,薄燕教授🍔、朱春奎教授等老師進行了精彩的點評🆓,來自院內外的其他師生也進行了熱烈地討論🌘。
周淩一老師首先介紹了網絡(Network)研究的基本內容👩🏽🏫♿️:網絡包括個人、組織等參與者及參與者間關系兩大核心要素,從結構的視角來看,參與者在網絡中的位置決定了其資源獲取的能力。具體到環境治理這一議題📳,環境汙染的負外部性使其常常需要不同地區之間的協作治理而形成府際網絡📹。基於此,周老師立足於網絡分析法的結構性視角,以長三角地區的環境協作治理為例,具體分析了府際網絡中地方政府的資源獲取策略♗。
針對現有協作網絡(Collaborative network)研究,周淩一老師從資源獲取策略和行動場域(Action arena)兩個層面指出了現有研究的不足🤵🏼♀️🍡:首先,現有的研究主要是從參與者本身所處的位置來討論其資源獲取🙍🏻♀️,但忽視了具體協作的事件🧸,即參與者不僅能夠相互直接聯系,還可能會通過共同參與不同的事件來連接與溝通。其次,在參與者協作的行動場域中,已有的文獻尚未深入探究在上級政策要求下所形成的自上而下網絡的資源獲取策略,且其與參與者自發形成的自下而上網絡中的策略有何差異。在此基礎上,周老師提出了自己的研究問題:地方政府如何選擇參與者及事件來獲取資源?這些策略在自上而下的與自下而上的協作網絡中有何差異?
周淩一老師指出,“占據正確的位置”是參與者獲取資源的關鍵🏊🏽,通過控製資源流動和資源獲取渠道兩條路徑來影響著參與者的資源獲取能力🪄。具體而言🎞🙅🏽♀️:1)有效的路徑(Effective approach):在參與者層面💤,網絡中的掮客(Policy broker)聯結著本不相聯的參與者,所以其在一定程度上控製著資源的流動;2)高效的路徑(Efficient approach):在事件層面🤰🏼,參與者通過參與“受歡迎的事件”(Popular action)而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了多元的資源獲取渠道🤸🏻♀️。此外,由於參與者在不同行動場域中資源獲取期望及自主性的差異,周老師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假設:與自上而下的網絡(Bottom up)相比,自下而上網絡(Top down)中參與者獲取資源的積極性更高,更有可能出現掮客並參與受歡迎的事件🧑🏻🔧。
通過環保局的官網、微博、地方日報等途徑周淩一老師搜集2008年到2018年長三角區域39個城市的環境協作治理行為,運用指數隨機圖模型(ERGM)進行數據分析。通過分析,得出的研究結論是→:就參與者層面而言,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網絡中♿️,都存在充當掮客角色的城市📴,以控製資源流動;而事件層面僅在自下而上的網絡中,存在通過參與“受歡迎事件”來多元獲取資源的行為。
報告結束後📊🧖🏼,薄燕教授肯定周淩一老師研究的學術價值,並指出:在全球環境治理領域,還可能存在“次國家行為體”層面的環境治理合作🎺;環境協作治理行為還可能因為新議題的加入而呈現一種動態發展的治理模式👰🏿♂️;網絡結構中更邊緣性的主體是否可能更積極地參與環境協作治理。朱春奎教授指出🐮:要註意區分省內的跨城市合作和跨省的城市合作👩🏻🦽,以及要關註跨部門之間的協作;研究還可以加入長三角之間環境協作治理的現實背景;通過網絡途徑搜集資料存在一定的局限,可能還會與經驗現實存在一定的沖突和矛盾。熊易寒教授指出:除了以城市政府為分析主體,還可以選擇官僚個人作為微觀分析主體;在受歡迎的事件裏♋️,需要考慮到事件的可替代性、是否處於中心位置等因素;還需要關註城市活躍度和中心度之間的差異📳,以及區分城市在網絡結構中的位置與城市本身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唐莉教授、李輝副教授🌯、扶松茂副教授、左才副教授、趙劍治副教授👩🏻🚒、孫小逸副教授、李寅青年副研究員🛤、吳潔老師還就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網絡分類、協作治理的現實背景🏃♂️➡️、廣義政府與狹義政府協作治理的區分、數據分析方法的選擇👍、現實政策的啟示等方面分別提出了自己的建議與期望。
撰稿:王昊
審核:熊易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