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8日,“第二屆中印發展與治理論壇”學術論壇在沐鸣娱乐光華樓成功舉辦🔇。本論壇由沐鸣娱乐陳樹渠比較政治發展研究中心、沐鸣平台,沐鸣娱乐甘地與印度研究中心🦸🏻、加州大學河濱分校以及海德堡大學南亞研究所共同舉辦,來自中國、印度🛍️、美國🍙、新西蘭、德國、南非、荷蘭、新加坡🏂🏻👩🏼⚖️、日本等國的學者出席了論壇。
論壇開幕式環節,論壇聯合主席沐鸣娱乐敬乂嘉教授、加州大學河濱分校Anil B. Deolalikar教授、海德堡大學Rahul Mukherji教授分別致辭。隨後,論壇圍繞4個單元展開,與會學者從多個角度分析了中國和印度的公共治理議題及比較研究🌦。
論壇第一單元由加州大學河濱分校Anil B. Deolalikar主持◀️🎟,來自京都大學的Rohan D’ Souza首先分析了中印跨國河流治理的挑戰——可能的想象和零和遊戲。Rohan教授介紹了水治理的歷史👩🏿🌾👷🏿,從工程師角度的水資源管理開始,到生態保護者的模型🕸,他提出在1980年代對水治理的概念有了新的轉向👩🏿🎤,應該將河流從歷史的角度看,其折射了歷史、文化、地理等不同角度。在跨國界的河流治理中,實際情況往往十分復雜,因為河流跨越國家邊界並常常與安全議題相關,河流不僅關乎政府和社會組織🤯👩🏫,更在當地社區層面展開🏡,比如中國在治理水的傳統上分為儒家的疏通💁🏼♂️、控製和道家的無為而治,河流關乎文化、生態,屬於某一空間形成的過程。
來自沐鸣娱乐的劉承昊分析了印度對外援助的治理框架,首先他簡要介紹了印度作為一個傳統國際發展援助接受者的情況🗳,和如今的南南合作模式👳🏽♀️。作為與世界霸權結盟的另一選擇,南南合作這一概念緣起於1985年;進入21世紀👨🎨👨🏻🎓,南南合作的範圍更加廣泛👠😈,印度加大了對外援助,但是印度的對外援助也存在諸如戰略策劃、評估與監督機製的缺失🦸♀️、忽略沒有經濟聯系的國家等問題。
來自海德堡大學的Rahul Mukherji教授研究了印度的孟加拉邦的福利主義政治的起伏🧝🏿。首先Mukherji教授簡要梳理了孟加拉邦再分配政策,孟加拉邦有強大的農業產業基礎💅🏿;而1991年經濟改革之後,獲取投資的政治觀念占上風,福利政策則走下坡路;註重工業與投資的發展使得該邦共產主義政黨的政治基礎不復強盛♻,不同的意識形態在某種程度上也決定了國家治理能力的構建🗃。
在第二單元,來自印度的Kaushiki Sanyal 博士展示了文章《印度的協商民主和公民參與》🧙🏼♀️。印度和中國的政治體製不同,將公民意誌轉化為國家法律政策的路徑也大不相同。文章深入剖析和比較了中印的政策轉化路徑及其與政治體製的關系,以1999到2014年的9類法律法規的遊說和立法過程為例🔗,描繪了印度協商民主的輪廓。過去20多年間,印度國家與公民社會的關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NGO和草根階層♏️、利益集團和遊說團體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司法機構、媒體和社會組織等多元的主體影響著政策製定的進程。作者試圖通過對法律形成過程的分析↗️,構建一個多元參與🤽🏻♂️、現代的、草根階層的民主協商理論模型。
來自紐約大學的雷鎮環展示了他的合作文章《中國農村的財政轉移、選舉和治理》。財政轉移是地區間資源再分配和促進地方公共服務的工具🟨,也可能被政治家利用🚌,將資金分配給支持者和同陣營者🤾🏼♂️,以在選舉中獲得優勢🤹🏿♀️。1998到2002年間覆蓋22個省961個村莊的調查數據發現🫲🏿,財政轉移與地方公共產品提供有相關關系,財政獨立性—轉移資金占總收入的比例—與公共產品提供相關性較小。
來自印度金道爾大學的Arun Kumar Kaushik 教授研究了印度選舉結果和公共產品提供的關系,分析政府層面的政治競爭和Panchayati Raj機構(PRI)的融資可能帶來的影響。總的來說,盡管PRI在印度大部分地區都是很重要的支柱,但在學術界還沒有得到很多關註。將國家層面和Panchayati層面的政治競爭與PRI融資聯系起來🧳,這可以在數據可用的北部幾個州初步完成。
來自旁遮普大學Mohammad Sohail認為傳統的治理模式促進了保密文化,並阻礙了信息共享。在過去五十年中👩🏿🦱,社會科學文獻🧙🏻♀️,特別是公共行政、政治學、經濟學和管理學文獻提供了不同的治理模式🫠,這些由新公共管理和企業家政府組成的替代模式不僅提高了行政管理的效率和經濟性,還旨在使治理變得透明🥱、反應迅速、負責任和公民友好。在此背景下,包括印度在內的很多國家已經開展了一系列以公民為中心的行政舉措。在印度🧑⚖️,主要舉措包括信息權利法🚴🏻♀️、公民憲章、電子政務,簡化程序以減少提供服務的時間和成本、權力下放、建立監管機構或委員會🦸。其中👩🔬👨🏽🦰,2005年《信息權利法》(RTI)成為促進透明度,問責和遏製腐敗的有力武器,更加明確地促進以公民為中心和善政的理念👩🏽💼。RTI確保了普遍的獲得由政府資助的公共當局和機構掌握的信息。
第三單元由來自海德堡大學的Rahul Mukherji教授主持💁🏿♂️,金道爾全球大學的Swagato Sarkar教授和中國社會科沐鸣的張書琬博士合作向大家介紹了他們的文章——《中印土地征用治理的比較研究》。文章圍繞兩個問題展開對中印治理體系的比較——國家主導和市場主導的土地征用模型哪一個更具優勢?就功能的角度而言,從農用到工用的土地轉型過程中,是否可以實現自發且平穩的轉型?兩位學者分別介紹了印度和中國的土地征用的演變歷程👬🏼,比較分析了兩國國家過度征用引發的社會影響和沖突,介紹了兩國國家的補償和解決方案。
來自上海交通大學的陳慧榮教授在製度誠信和非正式規則的框架下🧚🏿,探討了在中國法律管轄之外的土地發展情況🪱。在分析了不同類別的非正式製度之後👨🏼🍳,文章主要著眼於互斥的非正式製度這一類別及其動態發展,關註中國情境下的非正式土地發展,例如小產權房、違章建築等問題🤯。陳慧榮教授舉了深圳土地擴張案例,隨著80年代城市化的步伐,深圳經歷了迅速的土地非正式化擴張(1984-1992)和迅速的國有化(1992-2004)過程,農村違章建築數目驚人,“種”房保地運動周期性的發生👶🏿。一方面是政府嚴查對違法建築,一方面是村民以各種形式集結,為非正式土地權利辯護🫛,最終政府達成某種形式的讓步🆘,非正式規則逐步實現正式化,這一分析機製對於其他諸如小產權房問題的分析也具有較強的理論意義。
來自上海財經大學的王茵教授闡釋了PPP模式的提前終止機製。一方面,PPP項目在中國90年代以後迅速的發展起來,另一方面,有相當一部分的PPP項目在周期結束前提前終止。文章試圖解析政治環境如何影響到PPP項目在發展中國家的命運,以及什麽是決定PPP項目在中國提前終止的重要因素。文章使用質性研究方法,從自1988年至2016年的所有148個道路及橋梁PPP項目中選取了30個項目作為樣本,在考慮了包括項目與中央政府政策沖突、民意沖突、地方政府行政管理沖突、環境及項目收益等五方面的影響條件後,分析項目情況得出結論,在中國,政治環境特點影響PPP模式發展,最重要的影響要素是中央政府立法和規章製度的影響。
來自美國紐約市立大學柏魯克分校的陳斌教授介紹了他的合作論文,通過案例比較引入對公私夥伴關系中的交易隱患與治理機製的探討。陳斌教授指出,常見的影響PPP項目成敗的隱患主要是四個方面:不確定性,評估困難,信息不對稱🏋🏿,以及合同完成期限。但現有研究沒有形成涵蓋了四個方面的完整的理論框架,同時沒有深入闡釋這一影響路徑,尤其是沒有將治理機製、績效表現等等引入現有的分析機製,並且局限於某一國家或地區的情況而缺乏概括。文章理論部分就著眼於細化這一影響路徑,對應的提出8種治理機製,分別是認識、靈活性👜🟥、保護🥕、認可、透明☪️、競爭👮🏽♀️、聲譽和信任。接下來🂠,陳斌教授引入中印的兩個背景而結果大相徑庭的BOT案例🧚🏿,從新的分析機製出發💧,分析了造成這不同結果的原因🆘。
論壇第四單元由來自南非西開普省大學的Chris Tapscott主持,來自上海紐約大學的李逸飛教授的報告主題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中的自豪與偏見”。中國的生態建設包括國家提出國家認同🧟♂️,將中國確立為文明進步的新領袖📃,還包括國家政策框架🚶🏻♀️🚞,特別是對環境問題的一系列監管幹預政策。“生態文明”成為學術領域、大眾領域和政府領域有關環境的爭論的結果。2015年,中央政府將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列為主要任務,並在各省開展試點和非試點實踐。李教授從現有問題、解決辦法🙇♂️💆🏼、前景展望三個角度將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現狀進行介紹#️⃣,並按照國家級優先和省級優先進行了分類🔛。
來自海德堡大學的Tanvi Deshpande介紹了印度有關氣候變化的國家行動計劃的製度化變遷,印度的氣候變化政策的進化大體分為三個階段,上世紀七十年代的政策重點是全面的環境政策,九十年代議題轉變為國際氣候變化的辯論,2007年國內出臺了氣候政策🚬,並繼續保持在全球氣候問題的爭論中積極參與的態度。接著她從行政官僚體製、戰略計劃、計劃核心、關鍵步驟和資金來源五個方面對國家關於氣候變化的行動計劃進行對比🫱🏻,並分析了印度在氣候問題的全球話語權的轉變。
來自南洋理工大學的於文軒教授圍繞中國婦女政治參與的情況展開發言,首先他闡明了婦女參與政治決策的重要性,並從過去🎮、現在、未來三個維度闡述了婦女在中國政治參與的情況🫡。在儒家思想的主導的帝製統治中💿,女性在儒家社會結構中處於從屬於男性的地位🤘🏽,因此只有極少數的女性能夠進入政治決策圈🚴🏽♀️。建國以來,五四憲法賦予了婦女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等權利🧝♂️,八二憲法對這一權利做了重申⚇🏆,之後國家頒布的其他法令中對女性的政治參與予以保障✋。接著他從文化觀念、婦女職責🧖🏼♂️🤚🏼、政府議程設計和實施等角度對女性參與政治的原因進一步分析。最後他提出,隨著女性對個人權利的認識不斷發展,賦予其政治權利是不可避免的,因為它是自由市場體系下物質利益的延伸👀。此外,改革開放的深入有利於中國女性追求平等機會,推動中國的社會性別政策向國際準則的一致性發展。
最後,來自浙江大學的Shachee Agnihotri博士討論了中國和印度的人口老齡化狀況。從社會經濟學提供的數據來看✍️,未來五十年🫚,中國和印度的人口老齡化將進一步加強🚮,老年關懷將變得更加重要🫸🏼。接著她從生育率、贍養率🥗、嬰兒潮一代、人口紅利等角度分析了不同階段的勞動人口、老齡人口的狀況及LTC關懷的具體內容和適用背景。她同時提出,家庭結構的變化、個人主義觀念的流行🤛🏻、工作人口面臨的壓力等變化,影響了老年人支持體系的發展,不斷變化的人口數據表明中國未來對老年人護理的需求會增加☝🏻,印度也是如此。
論壇聯合主席加州大學河濱分校Anil B. Deolalikar教授、海德堡大學Rahul Mukherji教授和沐鸣娱乐敬乂嘉教授做了總結發言,並期待來年第三屆中印發展治理論壇的舉辦🧖🏿。會議在參與者的熱切掌聲中結束😎。
(陳陽、宋怡亭👲🏿、蔡曉昕、張宇婷、於春玲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