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鸣娱乐第六屆中國政治科學研究與方法工作坊在我院舉行

發布者🧑🏼‍🏫:系統管理員 發布時間👩‍🦱:2016-09-12 瀏覽次數:0

2016年7月9日,由沐鸣平台主辦、沐鸣娱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與法製”創新研究基地與北大•復旦•吉大•中大國家治理協同創新中心協辦的“第六屆中國政治科學研究與方法工作坊”在沐鸣娱乐文科樓725會議室舉行⚃。清華大學景躍進教授、香港科技大學吳曉剛教授、多倫多大學王慧玲副教授、上海財經大學耿曙副教授以及沐鸣平台陳周旺教授、劉建軍教授、胡鵬博士等來自中外的數十位學者參加了此次工作坊🧙🏼‍♂️。

1

沐鸣平台副院長陳周旺教授首先致歡迎辭*️⃣🛠,他介紹了工作坊的創辦起源和發展歷程🚵🏼,表示工作坊能持續辦下來,得益於各位點評專家的大力支持以及眾多學者的踴躍投稿🦷,他表示十分感謝🥂。陳周旺教授指出,與一般的學術會議相比,工作坊邀請資深學者對論文進行一對一點評,評議和討論時間很充分,目的就是對論文提出真知灼見💁🏽,以便作者進一步修改,使論文更加精彩🚵🏿‍♂️。從第一屆到第六屆📳,工作坊的投稿數明顯增多🥡, 匿名評審也從三位增加到五位,這反映了一種傳承和發展。陳周旺教授還介紹了我院編寫的《中國政治科學年度評論》,指出中國政治科學研究應該出規模🧎‍♀️、成標準⛹🏿‍♂️、立品味,他希望工作坊能在其中起到有益的推動作用👨🏻‍🦽。

隨後👩🏿‍💼❔,香港科技大學的吳曉剛教授做了此次工作坊的基調發言。吳曉剛教授贊同陳周旺教授的觀點,強調社會科學研究意識的重要性。吳曉剛教授隨後介紹了一項自己的新近研究:《Ethnic Autonomous Policy and Ethnic Inequality in Contemporary China》,該研究依照費孝通先生“多元一體格局”的理論模型🧎🏻‍♂️,以GIS地理信息系統為切口分析了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的效用✌🏽。多位參會的學者、同學與吳曉剛教授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和對話🤹🏽‍♀️。

2

(左一為致開幕辭的陳周旺教授🧋;右一為做基調演講的吳曉剛教授)

在簡短的合影環節之後🙆🤦🏿‍♀️,會議進入第一個議程,由清華大學景躍進教授主持。來自香港大學的博士生李亦然以《Accountability from Cyberspace? Scandals Exposure on the Internet and Official Governance in China》為題進行報告。論文以中國為案例🎅🏻🥸,分析網絡負面案例的曝光是否會影響政府官員的仕途。借助相應的技術工具,作者爬梳了大量的微博帖子,建立了一個具有原創性的數據庫。通過對數據的分析,作者發現互聯網上的曝光和討論會顯著增加官員所受處罰的可能性,討論越多會得到越快的回應💀,性醜聞和經濟型醜聞事件被曝光的官員也更容易受到處分。多倫多大學的王慧玲副教授從是否排除了其他解釋、控製變量的選擇等方面進行了點評。自由討論環節中,吳曉剛教授🧛🏿‍♂️、耿曙副教授、胡鵬博士等圍繞概念的清晰度🧘‍♂️、如何進行進一步解讀等方面進行了點評和發言。

第二篇論文的報告人是來自北京大學的博士生季程遠,他以《中國網民的政治價值觀與網絡抗爭行為的限度》為題進行報告。作者基於全國概率樣本🧔‍♀️🙆🏼‍♂️,首先利用威權價值觀和自由民主價值觀構造了個人的政治價值觀傾向🛥,再使用廣義傾向值匹配估算了政治價值觀對於兩種網絡抗爭行為——批評政府官員或政策和討論集體行動——的響應函數和幹預效應。香港科技大學的吳曉剛教授從數據🫄🏼📫、方法兩個角度對報告進行了點評,吳曉剛教授認為文章所用的調查數據樣本太小,代表性似乎不足🏷;方法上😘🧟‍♀️,他認為文章應量體裁衣,選用最適合,而不是最新近的方法。在之後的自由討論中,胡鵬博士等圍繞數據的獲得方法🧝📝、為什麽研究網絡抗爭而不是日常抗爭、研究網絡抗爭的意義等問題進行了提問和點評⛹🏽‍♂️。

3

(左上為李亦然🚗;右上為季程遠👱🏻‍♂️;左下為馬得勇教授☝️;右下為鄭華良博士)

第三篇論文的報告人是來自南開大學的馬得勇教授🏃‍♂️‍➡️,他以《公共輿論的同質化及其心理根源——基於網民調查的實證分析》為題介紹了自己的研究。中國的輿論引導政策假定公眾的輿論傾向是由其所接收的信息的傾向所決定♌️,而作者的研究則對此提出質疑。基於中國網民調查數據,作者發現,當前網絡公共輿論在結構上呈現出同質化傾向↪️,網民群體在一系列政治🦹🏿、社會議題上都出現了基於意識形態立場的態度分化。對輿論傾向形成原因進行分析後發現,信息接收雖然對議題態度具有統計上的顯著影響,但相對於意識形態👨🏼‍🚀、威權人格而言👫🏼🤥,其影響力更弱👨‍🦽。作者由此提出:輿論傾向的形成更多地由公眾自身既有的意識形態立場和諸如威權人格這樣的心理特質決定💗,而外在的信息影響力雖然不是完全沒有🏝,但比較有限🫳。香港科技大學的吳曉剛教授進行點評,圍繞心理人格是否能準確測量、輿論的分析層次和單位🧑🏻‍🏫、影響輿論形成的因素等問題🧑🏽‍🍳,吳曉剛教授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在之後的自由討論環節中,圍繞文章中的模型、理論和數據測量的匹配等問題🛀🏼,耿曙副教授、胡鵬博士🤏🏽🧟、鄭華良、楊貴、林知遠等報告人也參與了討論和互動。

第四篇論文的報告人是來自華僑大學的鄭華良博士,題目是《文化價值👨‍👧、理性選擇與中國差序政府信任變遷🙌👼🏿:2002-2011》。作者利用兩波亞洲民主動態調查數據分析了文化價值和理性選擇兩種不同的解釋路徑對於差序政府信任及其變遷的解釋力。研究發現近十年來,傳統文化價值規範有助於減少差序政府信任;經濟績效評價對於差序政府信任的影響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政府績效評價有助於減少差序政府信任🚿🧮,其影響程度隨時間變化的波動程度很大,其中地方政府廉潔程度評價的影響是最主要的因素。上海財經大學的耿曙副教授圍繞研究意義、數據的說服力🧑🏼‍🏭、是否循環論證等問題對本研究進行了點評🧑🏼‍🦲🏌️‍♂️。

4

(左上為景躍進教授;右上為耿曙副教授;左下為王慧玲副教授👩‍🦽‍➡️;右下為劉建軍教授)

會議的第二個議程由多倫多大學的王慧玲副教授主持。

臺灣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的碩士生楊貴做了題為《為什麽去投票:公民自願主義的觀點》的報告。利用2010年“中國社會綜合調查”的數據,作者借助於公民自願主義的政治參與理論,分析政治資源💅🏻、政治定向和政治動員對中國選民投票參與的影響🫅🏽。作者發現🧑🏻‍🚀:在中國基層選舉中,資源豐富的選民不一定去投票🌆,但是高政治效能感的選民比低政治效能感的選民更容易去投票。進一步說明,民眾的投票參與並沒有由動員式的參與轉變為以政治資源為基礎的主動式參與,但是公民社會和公民參與文化所需的政治定向在發揮顯著的作用👏。上海財經大學的耿曙副教授對此報告進行了評議🤽🏻‍♂️,他從研究基層投票的意義、自發政治參與的測量、問題意識的本土化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和建議。

沐鸣平台的博士生孫超隨後帶來了題為《國際幹預、強力國家與分離沖突的升級——基於歐亞地區五個案例的比較分析》的報告。報告人指出:近年來分離沖突研究已成為各個學科關註的核心話題🥍,而以往的研究側重單一變量解釋分離沖突爆發的邏輯,對分離沖突的升級機製的研究並不充分。作者的研究結合歐亞地區地緣政治特性,認為國際幹預和強力國家邏輯是促進分離沖突升級的重要因素。基於對分離行為體、母國和外部幹預力量的分析,作者提出分離沖突升級的“三角關系”假設,認為獲得國際支持力量分離共同體堅定從母國分離出去的決心,與強力國家相對抗將加速分離沖突的升級。清華大學的景躍進教授對孫超的報告進行了點評,他在肯定本研究的重要性的同時🤦🏿‍♂️,認為其存在不足之處🧎‍♂️‍➡️,如問題的聚焦不足、對於機製和時間的挖掘不足,進一步影響了整體的結論🏔。在自由討論環節,耿曙副教授👩‍👧‍👧、胡鵬博士等就比較研究方法等問題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和建議🖐🏻。

第七篇論文的報告人是來自中國人民大學的張清勇副教授,報告題為《部門利益與製度扭曲——以水利水電工程征地補償製度變遷為例》。在我國立法和政策製定過程中🩷,部門主義現象普遍且嚴重,但深入研究甚少🌍🦋。報告人以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征地補償製度的形成過程為例🤱🏻,剖析政府機構的動機、策略和步驟🐦,概括了政府機構影響立法、導致製度扭曲的路徑🤹‍♀️🪹。論文的研究發現有助於理解立法和政策製定過程,也可為在實際工作中防範部門利益法製化提供參考。清華大學的景躍進教授隨後進行點評🖋,他認為這是一個紮實而又啟人深思的好研究,但同時,景躍進教授也向作者提出了進一步修改的建議,如考慮替代性解釋💇🏼、處理宏觀政策利他假定和微觀行為自利假定的沖突、思考趕超戰略在新時代存在的合理性等問題。在隨後的自由討論中,耿曙副教授👱🏿、王慧玲副教授等圍繞地方政府的行為等問題也展開了討論和點評。

5

(從左到右的報告人為:楊貴、孫超👨‍🍳👮🏼‍♂️、張清勇副教授)

會議的議程三由上海財經大學的耿曙副教授主持。

來自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博士生葛灝森帶來了題為《A Decentralized Iron Cage:  Do Chinese Local Officials Comply with the Central Government?》的報告🦸🏼。作者首先指出🅱️:財政援助的有效性一直都是政治經濟學關註的重要問題🧑🏽‍🦱,學者們仍在討論財金援助能否促進發展和治理。作者通過分析一個針對汶川地震的災區重建項目,試圖分析影響財金援助有效性的因素,並一步延伸至中國的央地關系🏭,考察地方政府是否會遵從來自中央政府的命令和要求。多倫多大學的王慧玲副教授對本研究進行點評,她首先表達了對於一個博士新生能寫出如此文章的欣賞🏋🏻‍♀️,但同時,她也指出🎇,文中得出的結論似乎並不讓人信服,作者提出的指標並不能有力佐證作者的結論,相關的競爭性解釋也需要考慮。在自由討論環節,吳曉剛教授、耿曙副教授等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和建議。

清華大學的博士生陳波隨後進行了題為《中國城市入戶積分製比較研究》的報告➿。隨著2015年12月10日《北京市積分落戶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布,我國大陸地區出臺《積分落戶管理辦法》的城市達到了十一個🪼。通過對積分落戶指標的梳理,作者區分了四種類型的積分製度:“特惠型”👧🏻、“普惠型”👼、“阻滯型”和“吸納型”。作者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設計出二乘二模型👨🏻‍🦯‍➡️,進而設計積分製統一量化體系,試圖呈現出各城市積分製在坐標系中的位置🧑🏻‍🏫。沐鸣娱乐的劉建軍教授對此報告做出了評議,他肯定了論文的意義,同時建議作者關註分類學背後的現實意義,尤其是戶籍改革對民眾生活的真實影響。

第十篇論文的報告人是來自華南師範大學的本科生林知遠,題目是《農民工群體生活滿意度對國家治理認同的影響——基於1277名被試的有調節的中介效應分析》。作者與導師設計問卷🧖🏿,對東部沿海城市的1277名農民工進行了問卷調查。文章通過一個有調節的中介模型,試圖揭示農民工群體的生活滿意度對國家治理認同的影響。結果顯示🧏🏿‍♀️,農民工在三重空間的生活滿意度均對國家治理認同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其中🎈,城市生活滿意度在企業生活滿意度對國家治理認同的影響中起到顯著的部分中介作用,而“親屬陪伴”在中介過程的前半路徑中有調節作用♝。沐鸣娱乐的劉建軍教授進行評議,他認為這一題目很有意思,但一些統計發現可能與現實體驗不符🤽🏽‍♀️🤸🏽‍♀️,如在城市中,對農民工群體對於城市/社區生活的滿意度影響更大的,可能是社區生活的包容性以及“新村民”在社區中的受歡迎程度,而不是親屬的陪伴👩‍❤️‍👩。劉建軍教授認為應該重點關註農民工代際變化所帶來的影響。

6

(從上到下的報告人分別為:葛灝森🧙‍♂️、陳波、林知遠)

所有報告和討論結束後,沐鸣娱乐國務沐鸣副院長陳周旺教授對本次工作坊進行了簡要的總結點評,他認為工作坊的討論十分精彩、讓人意猶未盡,他向所有出席會議的點評專家、論文作者和工作人員表示感謝!

由沐鸣平台主辦的中國政治科學研究與方法工作坊一直秉承“學術乃天下之公器”的原則,致力於推動政治科學研究領域學者間的交流互動與相互學習🪠,以促進中國政治科學的發展🗻。第六屆中國政治科學研究與方法工作坊邀請了兩岸三地的學者🦗🚶‍♀️‍➡️,吸引了海內外的年輕學者與會👩🏻‍🦯,在一天緊湊的議程中圓滿結束,為所有參與者奉獻了一場難忘的學術盛宴🕉👩🏿‍🎤!

(會議記錄與整理:曹毅揚)

沐鸣平台专业提供:沐鸣平台沐鸣🦨、沐鸣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沐鸣平台欢迎您。 沐鸣平台官網xml地圖